清尚優秀項目推介——醴陵陶瓷博物館展陳項目
櫛風沐雨,只為勾勒瓷都的一抹釉下五彩;
豪情滿懷,卻是重鑄湘醴的一道國瓷之路!
瓷都醴陵,湘楚古邑,千年窯火,生生不息。
天下名瓷出醴陵,醴陵釉下五彩瓷“白如玉,明如鏡,薄如紙,聲如罄”,以其五彩繽紛的色調,優美清新的藝術風格,精致巧妙的工藝技法,豐富多樣的花色品種,馳名中外,享譽世界。1915 年在太平洋西岸的舊金山舉行的 “巴拿馬萬國博覽會”上 ,醴陵釉下五彩瓷一舉奪得此次賽會的金獎 ,被譽為“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”。從1958年起,酸陵釉下五彩瓷就被選作毛澤東、劉少奇、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專用瓷,并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其他國家,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抹瑰麗。
醴陵陶瓷博物館提質改造項目是湖南省委、省政府調度的重點項目,是長株潭一體化三十大標志工程之一,是向外界弘揚陶瓷文化,展示醴陵國瓷之都魅力的重要一步。經過多輪的方案比選,清尚公司在眾多優秀的設計公司中脫穎而出,經過10個月的努力奮戰,為甲方呈現了一個高質量、高標準的陶瓷類專題博物館,獲得了甲方及文博業內的一致好評!
醴陵陶瓷博物館是集展示、科研、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陶瓷類專題博物館,總建筑面積一萬六千余平米,展陳面積九千余平米,包含三館合一前廳、歷史廳、當代廳、名城廳和裙房配套等空間,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共29922件,充分展示了醴陵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,弘揚了一代代醴陵人為之奮斗的不朽印記,也彰顯了醴陵這個國瓷之都的文化魅力。
扁豆雙禽鳳尾尊
三館合一前廳
在建筑空間設計上,通過新增三館合一前廳,將原有陶瓷歷史博物館、世界陶瓷文化館、歷史文化名城館、裙房等獨立的空間進行整合,形成以前廳為疏散和銜接空間的陶瓷博物館。通過對建筑結構的優化,從醴陵釉下五彩最具代表性的“扁豆雙禽鳳尾尊”中提取造型元素,實現前廳無柱空間的效果,最大限度的保證前廳的靈動性,也從陶瓷的主題上體現空間的唯一適配性。
歷史館序廳
熊希齡雕塑
溈山窯遺址
歷史館主要展示了從史前到明末清初時期醴陵瓷業的發展,著重展示清末民初醴陵瓷業的輝煌篇章。設計表現上,以浮雕、圓雕結合LED屏的形式作為序廳的主要表現方式,靜態結合動態的形式展示醴陵瓷業的開篇;深入研究大綱,在支撐內容有限的情況下,實現了熊希齡圓雕的呈現,得到了相關歷史學家的認可;場景還原展示溈山月形灣窯遺址,以影像為背景呈現制瓷工藝的傳承與發展,整體營造以常規陳列為基礎的多維度、多感知復合型展覽館。
八大瓷場
國禮用瓷
當代館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恢復發展,走上“國瓷”之路的發展歷程。在內容呈現上,運用流媒體墻的形式展示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的醴陵瓷業;在有限的空間內,結合八大瓷廠的各自特點,以場景還原的形式帶給觀眾那個時代的記憶;國禮用瓷、國宴用瓷的部分利用中國紅區別于其他展區,展現醴陵國瓷的魅力與精致。
尾廳
尾廳立意于“醴陵陶瓷,遠洋世界”的設計概念,結合多媒體船帆的裝置,融合浩瀚無窮的星空頂,寄喻醴陵瓷業再續輝煌,走向世界,將國瓷文化傳遞四方。
螺旋通道
新建成的醴陵陶瓷博物館是醴陵面向全國、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,成為“釉下五彩”工藝申報世界文化非遺名錄有力的強心劑,彰顯了一代代醴陵釉下五彩傳承人的奮斗印記,也記錄了國瓷文化一個個走向世界的傳奇故事,更加助力醴陵陶瓷文化產業開創新局面,邁向新高度,實現新發展!